一、地理資訊系統簡介 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其發展歷史並不長,是二十世紀中才出現並開始運用的新科技,最早是因加拿大土地資源廣大,為管理運用的需求,在1960年代由Roger Tomlinson提出運用計算機來管理土地資源的概念,並且採用GIS這個名詞。國內地理資訊系統的發展則大約在民國七十年代,一開始主要是研究機構及政府單位運用做為資源管理及輔助決策的工具,在大學相關系所並且陸續開設GIS課程。
高中地理教育最早於88年地理科課程綱要中,即將GIS基礎知識課程編入高三選修地理課程中,並且由於GIS的運用日漸廣泛,甚且有做為一門空間資訊科學發展的趨勢,因此在95年地理科課綱中更將GIS課程從高三選修學分,提前到高一課程中教授,高一課程是全高一學生必須修習的必修學分,在高一通論地理增列了地理資訊的處理、地理實察和報告的撰寫、以及地理資訊系統等項目。高三應用地理的綱要中還有「具備環境規畫的初步能力,並能利用地理系統分析環境資源與災害的特性」一項,在在凸顯出地理技能的落實與訓練,為未來趨勢。 依據新頒布的99年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中,課程設計原則第一點提到:「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設計應銜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大學基礎教育課程。」高中教育向來沿襲此精神,既然GIS在大學被許多科系廣為應用,如都市規劃系、公共衛生學系、歷史系……等,因此,運用地理資訊系統背後所需要的地理知識背景、以及空間科學技能的學習都更顯重要。 二、新營高中GIS專題課程及研究中心發展歷程
1. 萌芽期:
(1)資訊融入教學,例如:
a. 讓學生使用可以免費下載的「MICROCAM軟體」,每人繪製完成一張投影地圖。
b.
以「EXCEL」軟體,簡單算出數據並繪出迴歸線圖。
(2)設置「地理專科教室」。
2. 起飛期:
(1)九十三學年度獲選教育部委辦、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賴進貴教授承辦之『E世代地理資訊系統(GIS)資訊人才培育計畫』第二屆種子學校。
(2)成立「新中GIS研究中心」
(3)成立GIS專題課程 (4)協助辦理研習
3.成熟期:
(1)九十五學年度獲選為教育部「高中職資訊融入地理課程計畫」中心學校之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承辦),獲得兩百多萬元補助。計畫執行期 間: 96年1月1日~12月31日。團隊成員及工作分配:
a.計畫主持人:陳沛郎
校長,負責進度控管、研發指導。
b.團隊成員:翁相澤(教務主任),負責軟硬體設備、模組動畫及網頁製作;
莊婉瑩(地理教師),負責計畫聯繫、教學模組規畫製作;
傅麗如(聖功女中地理教師),負責模組製作;
鄭國順(數學教師),負責資料統計分析;
陳怡如(歷史教師),負責文獻蒐集、鄉土實察;
柯智尤 (英文專長),負責國外文獻蒐集。
(2)設置「地理資訊專科教室」
(3)完成四個教學模組
(4)主辦三場南部地區教師GIS研習
(5)GIS專題班、小論文研究專題課程
4.
持續成長中~本校優質化子計畫A為GIS相關工作,優質化補助已進入第二期程,GIS持續在優質化計畫中擔任重要角色。
三、成果
l Gis中心參與及執行研究計畫
Ø 九十三學年度教育部電算中心『E世代地理資訊系統(GIS)資訊人才培育計畫』
Ø 九十五學年度教育部電算中心「高中職資訊融入地理課程計畫」 Ø 九十七學年度教育部永續校園推廣計畫
l 學生小論文獎助經費
1. 以「台灣地區的地震特性探討」專題,申請「培育研發人才」學生研究計畫,得到16000元經費補助。 2. 以「你今天喝牛奶了嗎-柳營八翁酪農專業區」、「她的心跳」及「SCHOOL魅力商圈」,獲「培育研發人才」學生研究計畫補助共五萬餘元。 l 與地區公務機關合作Ø 與新營市公所合作,繪製完成『新營市鄰界』 Ø 與新營警分局交通隊合作,繪製新營、鹽水、柳營三地區交通事故分布圖。 l 競賽成果Ø 翁相擇及莊婉瑩老師獲得「2008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教學活動競賽」,高中職組第一名 Ø 莊婉瑩老師「全球暖化」教學模組,獲全國高中及高職GIS電腦繪圖賽教學應用組優等 Ø 中學生小論文競賽社會科學組第一名 Ø 數學作文競賽佳作 Ø 「甜蜜之旅」獲得第四屆地理奧林匹亞佳作 Ø 參加全國「地理資訊系統應用及電腦繪圖比賽」。本校自第一~六屆總參加隊伍數為93隊。
|